帆船運動

1894年的考斯週帆船賽

人類製造和乘坐帆船的歷史非常悠久,不過多數是作為交通工具和遊樂設施。在17世紀的荷蘭,帆船航行相當興盛,也不時舉行競速比賽。查理二世曾流亡荷蘭,復辟後將帆船文化帶到英國,不僅坐船享樂,還跟約克公爵進行過一場從格林尼治到格雷夫森德、再返回格林尼治的比賽。查理二世對帆船的熱情,使得這項運動的地位得到提升。至18、19世紀,有賴於工業革命,越來越多英國人擁有自己的帆船,於是出現大量帆船俱樂部,其他發達國家也紛紛效仿。這些俱樂部的活動既包括休閒娛樂、遊行展示,也有競速比賽,如始於1826年的考斯週(英語:Cowes Week),始於1851年的美洲杯。

帆船競速比賽的一個難點在於,如何判斷一艘船取勝靠的是水手的能力,還是船隻的性能。19世紀後半葉,人們發明了一些與船長、船寬、排水量有關的計算公式,給予慢船一些時間「補貼」,讓性能不同的船隻可以同台競技。這導致的一個後果是,人們會尋找公式的漏洞,設計一些造型怪異的船隻,只追求速度而放棄舒適性,甚至有安全性問題。另一個難點是,如何將比賽內容聚焦於操控船的能力,而不是去衝撞他人的船隻,乃至用斧頭斬斷對手的繚繩。

奧運會帆船比賽採用標準化線路,圍繞浮標航行,不同於過去以固有標誌物為目標

帆船於1900年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,促使帆船運動逐漸正規化。1906年,國際帆船競速聯合會(世界帆船聯合會的前身)成立,設立國際統一規則。在船型方面,確定一些級別,為每個級別制訂理想的規格,對偏離規格的船隻嚴加懲罰,對符合規格的船隻進行質量檢驗。在行船方面,統一了比賽規則,尤其是避讓規則,即兩船可能發生碰撞時,誰擁有航行權,誰需要避讓。比賽線路也漸趨標準化,不再是從某座橋到某座橋,而是用可移動的浮標作為標誌,使得在全世界任何地方比賽的線路都大致相同。

奧運會也促進了帆船運動的普及。越來越多的船主開始學習操控帆船,而不像過去那樣只是乘客,而把操船的工作交由專業水手來完成。與此相適應的是,1920年以來,小型、便宜、一兩個人操控的小艇逐漸興起,取代昂貴的大型船隻。傳統的公開組別,也在奧委會的要求下,演變為男子組和女子組。


江苏选手陆伟一勇夺男子百米冠军 刷新中国短跑记录
2014巴西世界杯H组韩国VS比利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