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赛季中超已出现7起蹬踏争议案例(占裁判评议案例的一半),足协近期密集召开裁判座谈会并强调尺度统一 。赵震提到的“部位论”与国际足联规则精神一致,踩踏脚踝及以上因伤害风险更高,通常被认定为“使用过分力量或危及安全”(红牌标准);脚面接触则多视为“鲁莽”(黄牌标准) 。例如泽卡踩踏王刚脚踝内侧被评议为红牌正确,而蒋圣龙踩踏脚踝漏判红牌则被足协认定为错判 。
裁判对“部位论”的掌握并不稳定。周定洋踩踏脚踝的红牌被评议组多数成员推翻,认为其动作“难以预见且收力避免伤害” ;类似地,杨帆的倒地踩踏被认定为意外接触不犯规 。这些案例显示,裁判还需综合考量动作意图、收力程度等因素,而非单纯依赖接触部位 。
京鲁大战中泽卡的红牌与同期高迪蹬踏克雷桑仅得黄牌形成对比,鲁媒直接质疑“同轮次判罚尺度不一” 。足协虽印发《2025赛季统一尺度材料》,但实践中仍出现“橙色地带”判罚(即可红可黄),导致俱乐部和球迷对“统一”的感知滞后 。
总结
足协的标准化努力值得肯定,但裁判业务能力参差和国际判例复杂性让“脚踝红牌”未能完全落地。与其说这是铁律,不如视作足协在争议中摸索的“主要参考项”,毕竟连评议组内部对同个动作都有分歧 。接下来关键看足协能否通过培训将标准转化为裁判的稳定共识,否则“统一”可能止于文件,难消赛场质疑 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