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的杭州秋高气爽,钱塘江畔的奥体中心游泳馆内,第19届亚运会跳水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。中国跳水队再次以绝对优势成为全场焦点,但金牌背后的故事远比成绩单更值得回味。
从高敏、伏明霞到郭晶晶、吴敏霞,中国跳水队始终是国际赛场的“金牌收割机”。本届亚运会上,全红婵、陈芋汐等新生代选手的稳定发挥,延续了这一传奇。全红婵在女子10米台决赛中再现“水花消失术”,以438.20分的高分夺冠,而陈芋汐则以2.1分之差紧随其后。“我们既是队友也是对手,这种良性竞争让彼此都变得更强。”全红婵在赛后采访时说道。
跳水不仅是身体的比拼,更是心理的较量。男子3米板决赛中,老将王宗源在第四跳出现失误,仅得到66.50分,但他在最后两跳顶住压力,以542.30分逆转夺冠。“亚运会的压力不亚于奥运会,尤其是主场作战时,观众的期待反而会成为负担。”王宗源坦言。教练组在赛后透露,团队专门聘请了运动心理专家,帮助选手应对关键分时的情绪波动。
尽管中国队优势明显,但马来西亚、韩国等队伍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。马来西亚选手潘德莉拉在女子10米台比赛中以一组高难度动作收获铜牌,而韩国队则在混合双人3米板项目上突破历史,首次站上亚运会领奖台。“亚洲跳水的整体水平在提升,这对项目发展是好事。”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评价道。
“每一块金牌都不是理所当然的,它背后是运动员每天上千次跳水的坚持。”——央视解说员陈滢
随着亚运会跳水比赛落幕,中国队的“金牌全包揽”再次成为热议话题。但在这支“梦之队”的光环下,是年轻选手的成长阵痛、技术细节的反复打磨,以及对手紧追不舍的危机感。巴黎奥运会近在眼前,中国跳水能否续写传奇?答案藏在每一天的训练里。